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專輯導語: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經歷劇烈而深刻的變動,同時,技術進步加速迭代。國際關系的重塑已經與技術變革深度綁定。因此,中國與美西方之間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半導體、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工業(yè)母機等關鍵產業(yè)技術的大國角力日益凸顯。
對中國而言,要想在前沿科技領域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跨越中等技術陷阱,國家層面必須基于長遠和宏觀的戰(zhàn)略考量進行政策設計。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思考,例如,如何培育出一個能夠促進各子系統間良性互動的創(chuàng)新系統?如何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主體的潛力,進而提升整個產業(yè)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如何運用國內超大規(guī)模市場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為此,IPP特別推出《應對全球變局的中國產業(yè)與技術政策》專題,邀請多位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視角和產業(yè)領域對相關政策問題進行分析,以饗讀者。
★本文作者:
張若梅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
點擊上圖鏈接,閱讀更多張若梅的文章
正文
當前,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迫切的發(fā)展需要,一方面是突破國際技術封鎖,由“中國追趕”向“中國引領”的技術創(chuàng)新路徑邁進;另一方面是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問題,滿足生活生產的高品質所需。
正因如此,科技創(chuàng)新絕不僅僅是大學內的科學家單打獨斗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面向經濟社會發(fā)展前沿的主體,尤其是企業(yè)的通力參與。
通過校企合作,可以解決發(fā)展所需關鍵技術背后的核心科學問題,同時基于中國現實來定義或者產生新的技術路線,形成中國創(chuàng)新體系最核心的能力和最適切的發(fā)展。
但是,當下教育管理部門對院校的科研任務導向偏重于專利、論文和縱向項目,在事實上并則不利于激發(fā)高校、研究者等與企業(yè)合作的動力和意愿。
因此,我們應當調整教育部門的科研任務評價導向,將“破五唯”變?yōu)椤傲⒍辔ā?/strong>,把專利技術應用率、揭榜掛帥合作項目、院校創(chuàng)辦技術性企業(yè)、橫向課題以及校企共建實驗室等都納入其中,自上而下釋放鼓勵校企合作的積極信號。
一 強化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科技創(chuàng)新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而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第一動力的關鍵結合點,具有服務社會現實生產力的資源和能力。而高校服務社會現實生產力,既需要面對西方世界遏制中國科技崛起的系列手段,突破技術圍堵、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又需要立足市場現實需求,解決院校理論研究與現實市場技術脫節(jié)的問題。
對此,校企合作就是關鍵一環(huán)——企業(yè)這一主體直接面向市場,了解市場需求,并希望將科學研究應用在現實生產中。因此,高校和企業(yè)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具有極強的適配性和互補性,校企合作能夠加速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轉化,真正將在高校產生的科學技術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秦皇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老師指導電工專業(yè)學生練習接線。
圖:新華社
但在現實層面,高校缺少動力機制與企業(yè)進行深度合作,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門對高校的任務目標導向偏重于理論研究和教學需求,對與企業(yè)合作的應用研究激勵偏弱。
一般而言,教育部門考評大學并以此作為大學級別和經費發(fā)放的依據,包括“帽子”人才數量、教授數量、學科點數量、學科競賽成果、啟動省部級乃至國家級項目數量、發(fā)表國際高水平論文數量等等。大學考評研究者以此作為職稱評定的依據,偏向課時數量、論文數量、縱向項目數量等。
從教育部門、到高校、再到研究者,由上至下的指標考核傳導著重視理論研究、重視學術探討的信號,這就使得高校和研究者缺少動力、缺少意愿和企業(yè)進行技術交流和研發(fā)合作。
長此以往,則會進一步加劇高??茖W研究與技術現實的脫節(jié)程度,持續(xù)降低校企雙方合作意愿,導致技術和生產“兩張皮”問題持續(xù)存在。
二 教育部門的科研任務導向不利于校企合作
教育管理部門對高??蒲腥蝿盏目己似赜趯@?、論文、縱向項目。其中,專利一般以授權專利數量為參考依準;論文多是以高質量代表作形式來進行考量;項目偏重以省部級、國家級縱向項目為主,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是衡量院??蒲袑嵙σ粋€重要象征。
但無論是專利、高質量論文還是縱向項目,實際上都偏重于科技性的理論知識,較少直接與技術市場相鏈接。這些都不利于面向經濟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突破。
1.專利授權數量作為考評依據,缺少對專利轉移轉化的考評環(huán)節(jié)
在缺少對專利質量有清晰把握的前提下,重視數量或者從數量出發(fā)是造成現在“沉睡專利”泛濫,”有數量無質量“局面存在一個重要原因。
”低質量專利“往往是為一個項目結項、為一次年終考核或為一次職稱晉升服務,卻唯獨沒有為企業(yè)技術難題解決和生產效率提升服務。這恰恰印證了專利數量泛濫、”有數量無質量“的現狀不利于校企合作,因為低質量專利難應用于市場、占據研究人員精力、充斥著高教系統的考評體系。
2.高質量論文作為考評內容,缺少對論文選題的引導和關注
近年來,中國高校已逐漸從過去的論文數量轉向高質量代表作來作為學術能力的評估。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和改革。但期刊論文和技術現實是遵循不同的研究路線——期刊論文更重視原創(chuàng)性理論知識、基礎性研究的進展,而技術現實更注重市場需求和知識的應用價值。
當考核導向集中在論文的質量上,確實會很大程度上推進技術理論的進步,但過于重視高質量論文卻不利于高校與企業(yè)間的聯合創(chuàng)新。所謂高質量論文更多是期刊排名入手,頂級期刊錄入自然可以稱之為高質量論文,但對于論文選題卻沒有過多關注。
一些解決企業(yè)技術難題的應用型工科論文、與企業(yè)合作進行的微小技術突破,往往受限于主題過窄、缺少原創(chuàng)性基礎理論突破等而無緣頂刊,這其實也是阻礙院校教師與企業(yè)進行深度合作一個典型障礙。
3.縱向項目等級和數量作為考評要求,缺少對企業(yè)橫向項目的鼓勵和支持
縱向項目和橫向項目本質上都是為科研服務,都是科研經費,但因為經費來源不同導致兩者級別和層次大相徑庭。
縱向項目來自于政府、橫向項目來自于市場。
縱向項目的等級和數量,大到決定一所院校的科研水平,小到決定一名研究者的升遷考核,同時關系著杰青、優(yōu)青、長江學者甚至院士等學術頭銜的評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橫向項目僅僅只能作為科研經費一個補充,對院校和研究者個人的發(fā)展作用較小,這種風向下,校企合作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三 調整教育部門的科研任務導向,鼓勵并推動校企合作
這里,我們仍然要肯定專利、高質量論文、縱向項目作為考核指標的重要價值。但是,可以在考核中增補一些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任務導向,例如專利技術應用率、揭榜掛帥合作制、院校創(chuàng)辦技術性企業(yè)、企業(yè)委托橫向課題以及校企共建實驗室等。這些任務導向在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美國的科創(chuàng)體系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128公路“和硅谷中的校企關系。”128公路“的核心是美國東北部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等研究型大學,這些高校鼓勵科學家和研究生開發(fā)具有商業(yè)價值的研究項目,兼職咨詢活動和創(chuàng)立企業(yè)。雷神、寶麗來以及傳感器公司等就是由當地高校的師生創(chuàng)立的。
而加州的硅谷則是從戰(zhàn)后的電子產業(yè)集群發(fā)展而來的,這里聚集了像英特爾、惠普、洛克希德等著名企業(yè),它們與硅谷的高校(如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在共同培養(yǎng)人才、建立聯合實驗室、孵化研究成果、專利轉讓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
硅谷的主要公司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作者:Samykolon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deed.en
圖片遵守版權協議CC BY-SA 3.0 DEED: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deed.en
正是得益于密切的校企合作,美國科技創(chuàng)新活力才被最大限度激發(fā),使得科技紅利源源不斷反饋于社會經濟生產之中。
那么,如何通過上述指標來強化校企合作成效,激發(fā)校企合作活力呢?
首先,在制度層面,教育管理部門可以對高校的科研考核增加校企合作指標,并設置考核權重。
可以將專利技術應用率的高低、揭榜掛帥項目、校級技術性企業(yè)、橫向課題以及校企共建實驗室的數量增加到考核指標之中,豐富考核內容的多樣性。
尤其對于專利技術應用率、校級技術性企業(yè)數量這兩個難度明顯高于其他的指標,可以增加其考核權重,從指標權重來提高院校對兩者的重視程度。
其次,院校自身要成立專業(yè)化、獨立性的技術與創(chuàng)新中心。
技術與創(chuàng)新中心應當享有獨立的財權、人事權,且直接對接各大院系和校內實驗室。同時,技術與創(chuàng)新中心也要邀請具有理工、金融、法律等學科背景的技術轉移專家,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識別高價值專利、把握領域內專利質量、將價值專利對接企業(yè),并面向企業(yè)聯合開拓專利應用市場。這一點,斯坦福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它的價值和效果。
當然,完整且高效運轉的技術轉化及應用體系的建立是艱難的,因此教育管理部門可以在“雙一流”且具有理工優(yōu)勢的院校進行試點援建,將試點范圍集中在王牌應用型工科之上。
研究人員對于校企合作的動力和意愿也必須加以重視。對此,提升研究人員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可以在科研成果和考評時長上予以鼓勵。
一是對應用型工科教師的評價??梢云赜诋a業(yè)技術難題的診斷數量、專利成果的市場應用數量、與企業(yè)共建研究院或實驗室的數量等。
二是將企業(yè)委托的橫向課題數量也納入考評體系之中。重視和考核橫向課題的應用價值??v向課題中也應增加對專利質量的考評要求,新成立的技術與創(chuàng)新中心可承接質量把控要求。
西安汽車職業(yè)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學生在未來人工智能中心實訓基地上課。
圖:新華社
三是校企共建實驗室、以技術成果創(chuàng)設企業(yè)等,都是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的成果,因此可以放寬這些項目的研究人員考評時長。
最后,要提升研究人員參與校企合作的能力。可以嘗試建立校企技術人員的“旋轉門”制度。
一種方案是,就某一門類的產業(yè)應用場景與企業(yè)達成合作意向,為校企雙方技術人員留出兩年以上的“技術假期”進行輪崗研究,給予時間和場地讓雙方充分了解其理論知識和產品需求。
高校的科技專家通過長時間在生產線上的熟悉和研究,可以使理論技術和實驗室技術更落地、更聚焦,令其更契合工業(yè)流程和工業(yè)需要。企業(yè)的技術專家也可以進入高校。這既是加強理論學習,也令高校項目研究更接近于市場,令工科學生的培養(yǎng)更接近市場。
另一種方案是共建實驗室。將實驗室的技術研究直接落到企業(yè)生產車間,讓高校技術專家、企業(yè)技術專家直接面對面就技術進行合作,對生產線進行調試,同時共同培養(yǎng)學生。
四 從“破五唯”到“立多維”,明確教育部門科研任務導向
專利技術應用率、揭榜掛帥合作制、院校創(chuàng)辦技術性企業(yè)、企業(yè)委托橫向課題以及校企共建實驗室等指標,既能夠驗證高校對校企合作的重視和支持程度,也能夠驗證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是否健全和完善。
自上而下的制度傳導,能夠反饋出高校的研究人員對校企合作的意愿是否強烈,是否具有與企業(yè)合作的能力等等。
因此,將上述指標納入教育部門對高??蒲心芰Φ目荚u體系中,能夠向院校傳達出鼓勵校企合作的積極信號,并激勵院校研究人員將一部分視野轉向市場需求之中,進而回應中國經濟社會的現實問題。
在“破五唯”教育評價改革的當下,我們認為應當實現“立多維”評價體系。僅就科研評價中的唯論文、唯帽子之外,將專利授權、成果轉化及應用、高質量論文、縱向項目、揭榜掛帥項目、校級技術性企業(yè)、橫向課題、校企共建實驗室等都納入到多維指標之中。
一方面,多維指標體系的建立讓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種不同技術路線的研究者都能夠有評價抓手,使指標更具整體性和科學性。
另一方面,提高各界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可以通過激發(fā)校企合作活力來解決西方技術封鎖的現實困境,同時回應經濟社會的現實難題。
話題討論
如何破除“唯專利數量論”,“唯論文論”?
歡迎在評論區(qū)發(fā)表您的看法。
專題回顧
對話鄭永年:中國周邊形勢日益嚴峻,對美可考慮單邊開放
新書推薦|從國際秩序、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探討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chuàng)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chuàng)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fā)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chuàng)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