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惠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惠民辦實事 幸福來敲門”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市區(qū)南湖公園智慧停車場,采訪了解惠州深入推進“暢通工程”提升群眾出行便捷度的舉措。
今年,惠州市政府將“完善中心城區(qū)便捷化路網體系,整治交通堵點,解決停車難”列入黨史學習教育“辦實事開新局·十惠行動”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清單,更好滿足群眾的交通出行需求。今年以來,我市“暢通工程”專班聚力頂層設計、擴充路網、微改提速和停車管理四大任務,充分發(fā)揮部門協(xié)同協(xié)作合力,統(tǒng)籌推動開展擁堵綜合治理工作。
南湖公園智慧停車場有效緩解周邊停車難題?;輬笕請笥浾邨罱I(yè) 攝
建設智慧停車場,緩解停車難題
南湖公園智慧停車場位于市區(qū)橫江一路東側,在入口處,可以看到不時有車輛進入停車場。系統(tǒng)自動識別車牌后,車輛就可進入車庫;出場時,車主可以通過手機自助繳費,非常便捷。
“這里是老城區(qū),道路比較狹窄,附近又有學校和不少老舊小區(qū),經常堵車,停車也難?!弊≡诟浇木用耜愇幕壅f,“現(xiàn)在有了這個停車場,停車方便很多?!?/span>
惠州交投智慧停車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舜介紹,南湖公園智慧停車場項目于今年5月投入收費運營,總投資17613.07萬元,為自走式停車庫,地下三層共有停車位360個,有效解決周邊居民及附近學校教職工停車難題。
隨著全市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惠州中心城區(qū)普遍存在停車位供需矛盾大的問題。為有效緩解停車難題,惠州本著“政府主導、企業(yè)運作、部門聯(lián)動、社會共治”原則,于2019年啟動智慧共享停車系統(tǒng)項目,在惠城中心區(qū)計劃投資新建62座智慧停車場。
張志舜介紹,惠州智慧停車共享項目分三期逐步實施,一期10座智慧停車場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新增5039個停車泊位;二期新建22座智慧停車場共計新增5684個公共停車位,正處于收尾階段;三期新建30座智慧停車場,正逐步實施。根據(jù)既有路外公共停車場周轉率測算,62座智慧停車場建成投用后,每天可滿足22795次停車需求,將有效緩解市區(qū)停車難問題。
同時,惠州智慧停車共享項目通過先行搭建“惠州市智慧停車云平臺”,對現(xiàn)有公共停車設施進行信息化升級改造和經營管理,最后逐步升級改造分布在不同區(qū)域、不同單位停車場的停車位,實現(xiàn)市區(qū)停車設施互聯(lián)共享。該平臺現(xiàn)已接入惠城中心區(qū)停車場437個,停車泊位307636個,市民停車更便捷。
完善路網打通堵點,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完善路網、打通堵點是關鍵。
“今年,我們全力推動20條市政道路建設和14個堵點整治工作?!被葜菔惺姓@林事務中心副主任簡冠文介紹,20條市政道路總長約28.6公里,其中河南岸9條、江北8條、江南1條、龍豐1條和馬安1條,目前已建成13條,累計完成約98.16%;14個道路堵點中江北9個、金山湖4個、水口1個,改造主要內容是對道路交叉口現(xiàn)狀交通進行梳理,優(yōu)化設置車輛掉頭口和右轉專用車道等,現(xiàn)已完成13個堵點的改造任務。“這兩項工作預計11月底全部完成,屆時將進一步織密中心城區(qū)的道路路網體系,暢通道路內循環(huán),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效緩解交通擁堵?!?/span>
道路擁堵涉及路網、級配、管理和組織等多方面因素,為打破過去擁堵治理“九龍治水”的局面,去年9月,惠州成立了“暢通工程”工作專班,由公安、交通、市政園林、交投集團等單位參與,建立起高效運轉的城市擁堵綜合治理工作機制。
“‘暢通工程’工作專班聚焦聚力規(guī)劃建設、微改提升、管理支撐三大領域,統(tǒng)籌推動擁堵綜合治理工作?!笔泄簿殖崭本珠L宋慶華介紹,專班成立以來,突出能快則快、盡快見效的進度要求,制定了“兩環(huán)十射”城市快速道路體系建設規(guī)劃,并推動重點快速道路建設項目審批立項,確保順利啟動建設;強化微治堵舉措,對市區(qū)12條道路24個點段實施了交通組織優(yōu)化,對55條道路開展了信號燈“綠波”改造,推動市實驗中學人行天橋改建等一批綜合治堵項目落地實施;著眼擁堵治理法治化、規(guī)范化要求,制定實施了《惠州市城市道路占道施工管理規(guī)定》等制度,加強管理。
在專班的有力推動下,全市啟動了39個治堵項目,已完成19個堵點的治理工作,市區(qū)擁堵狀況得到初步緩解。
記者點評
科技助力“智慧治堵”
“近幾年,智慧停車建設進展迅速,惠州利用共享理念和科技手段,較好緩解了老城區(qū)、繁華商圈等區(qū)域的停車難題?!?span id="zvzf7d5"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615454">南方都市報記者李鵬認為,治理交通擁堵是城市的攻堅戰(zhàn),科技助力“智慧治堵”是大趨勢,同時也要做足精準、精細文章,解決市民出行痛點,加強交通管理,以“鐵腕”“重拳”推進依法治堵。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駱國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