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強不強,不僅要看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他的目標的達成情況以及創(chuàng)造的價值,還有他除了工作、學習以外,個人知識與技能是否增強,以及夢想實現(xiàn)的具體情況如何,這些都是評價一個人時間管能力的重要指標。
時間管理能力是具備結(jié)果導向性的,在我設計的《贏·效率手冊》中,每年結(jié)束時,都會放上一張《人生電池圖》,促使每個人去思考自己生命的電池電量還剩下百分之多少。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好像做過時間管,但又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其實,時間管理存在三個誤區(qū),正是因為這些誤區(qū),讓你時間管理的能力無法顯著提升,始終停留在皮毛階段。
第一種誤區(qū),很常見的誤區(qū),很多人認為,只有老板才需要進行時間管理,而對作為小職員或者還在校園讀書的人來說,根本就不需要進行時間管理。
我有一位朋友,她在剛進入職場時什么都不懂,也就是所謂的職場小白,她的時間非常不自由,基本上都被老板安排滿了,上班時間在辦公室辦公,下班時間很有可能老板一個電話過來,她就要立即收拾好東西回到辦公室加班,所以她每一天的時間都很零碎,但是在系統(tǒng)學習了時間管理后,盡管她的時間很零碎,她依然用這些零碎的時間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學習新的職場技能,最終從職場小白進階為職場女白領。
你干萬不要忘記,所有的成功知名人士都是從職場小白開始的,剛?cè)肼殘鰰r,他們也是什么都不懂;所有牛人也都是從普通人開始的,在熟練掌握技能前,他們也在不斷地練習。所以,時間管理就是一項越早掌握,就越早受益的技能,而且一勞永逸,終生不會忘記。很多人認為,時間管理就是把要做的事情記下來,一項一項去做好,這就是時間管理。比如遇到領導交辦的任務或者自己想到要做的事情后就在小本上記下來,甚至買很多顏色的筆,根據(jù)事情的類別,換顏色進行記錄。在做了這么細致化的事情后,他們?nèi)耘f感覺到疑惑,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并沒有提高。
我身邊有位女孩,熱要于記手賬,甚至買了專門的手賬本、手賬筆、五顏六色的膠帶和漂亮的貼紙,她每天都將手賬記得滿滿的,但是她依舊在然地生活,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而做的那些事情、記錄的那些東西并沒有使她有很大的提升,她依舊在平凡的崗位上碌碌無為。
是她記手賬的習慣不對嗎?并不是,記手賬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是為什么她就沒有成效,為什么還是看起來忙忙碌碌?其實她只是學到了時間管理的皮毛。時間管理是一個綜合的理論,如果你只把計劃當作時間管理的話,恐怕也太簡單了。你需要把計劃、實施、總結(jié)、評估以及再次計劃做成一個大的循環(huán)體系,這才是時間管理。除了普通人對時間管理存在著誤區(qū),高級管理者對時間管理也會產(chǎn)生誤區(qū),當你堅持時間管理方法到第21天,此時的你已經(jīng)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每天花費固定時間進行時間管理規(guī)劃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這時的你開始形成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并愿意開始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報名很多時間管理課程,向很多老師學習,并一味地模仿他們。
但是,你要清楚,時間管理能力是具備人格屬性的。什么是人格屬性?人和人的時間管理能力是不同的,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在時間管理能力方面趨于一致,要形成自成一派的風格。比如萌姐就有自己的時間管理風格,張三、李四也都有他們的時間管理風格,而不是盲目地跟隨別人的腳步,盲目地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管理,所以一定要給自己設置一個基本的時間管理評價標準。
是我時間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我是一位創(chuàng)業(yè)者,目前是創(chuàng)業(yè)的第四年。這期間,我要帶領著兩個團隊同步發(fā)展,每年至少進行100場演講、閱讀100本書、訓練一項硬本領。那么,我時間管理的重要指標,就是我能否還能拿出時間來出版一本書。如果能夠拿出來,一定是在順利完成其他指標后才可以。這樣,我就可以檢驗出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如果我一年能出版一本書的話,那么我的時間管理能力就基本符合了我對自己的要求。大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自測,比如做一次減脂塑身的活動,或者完成一項技能訓練,說好一口流利的英文等,這都是可以檢驗時間管理能力的標準,大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來進行時間管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時間管理中最著名,也被人了解最多的就是 10000小時定律。我是10000小時定律的受益者,也是親身實踐過這個定律的人,所以我積極地向身邊人推薦10000小時定律。
提到10000小時定律,我們不得不提到兩位著名人物。第一位就是10000小時定律的提出者,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他當年在研究專業(yè)的運動員和世界級的音樂家以及國際象棋大師的時候就得出了10000小時定律。10000小時定律在當時的情形下,并不是以管理學為基礎進行的研究。教授認為如果想精修一項技能,比如說藝術、體育,都需要反復訓練,才能熟練掌握。當時他就提出了一項疑問:每個人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從各自領域當中達到巔峰狀態(tài)?艾利克森教授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10000個小時就是一個基本時間需求,他還就越可能做到更好,并且在這個領域當中達到頂級水平。
第二位我想要分享的人物,大家可能聽過一本很有名氣的書—《異類》作者是格拉德威爾,2007年他出版了《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如果你想修煉到10000個小時,就需要不斷地進行重復練習,練習越多,就越可能達到這個領域的頂峰。格拉德威爾在這本書當中提到過10000小時法則,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要完美地掌握某項復雜的技能,就需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的訓練,而練習的時間必須達到一個最小的臨界值,這個臨界值就是10000小時。我們需要恪守這個真理,但是卻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生活并不買賬,可能不盡如人意。
社會上也有很多人質(zhì)疑10000小時定律,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實踐出真知,只有親身實踐后,才會知道10000小時定律到底有沒有用。
對于10000小時定律,有的人淺嘗止,在遇到一點困難后就堅持不下去,然后就覺得10000小時定律的操作性不強;有的人甚至會直接說這個定律是個偽命題;有的人在看到10000小時定律這幾個字時,剛開始會充滿激情和斗志,有著迫切的需求和動力,最后卻覺得自己不可能堅持下來,最終選擇放棄不敢嘗試;有些人在看到10000小時定律后,沒有退縮,也沒有半途而廢,而是每天早上一起來就開始投會積極地調(diào)整學習進度,把控好整個學習計劃。
問問自己哪些事情是可以堅持10000小時的?很多人覺得除了將吃飯、睡覺、玩手機堅持了10000小時以上,他們的人生還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堅持10000小時的。在這里我想讓大家知道的是,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堅持。只不過有些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這種堅持、訓練的意識,也就是俗稱的開竅早,但有些人開竅非常晚,所以沒有堅持的意識,也沒有堅持做下去的習慣。
然而,我身邊有這樣一位朋友,他是一位人力資源管理師,他說他曾經(jīng)也為自己定過10000小時的計劃目標,他希望成為人力資源領域的專家。他的10000小時是這樣的,每天工作投入8小時,一周工作5天,這樣在5年后他就達到了10000小時,但是在4年后,他依舊停留在人力資源的基礎崗位,并沒有得到提升,因此,他覺得10000小時定律并沒有用。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這位朋友一樣有著相同的想法,如果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定義10000小時定律,那豈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專家,人人都可以輕松拿到百萬年薪?
10000小時定律并不能只以時間作為標準進行衡量,它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在確定10000小時定律到底有沒有用之前,我們需要明白為什么你不能及早地修煉人生的硬本領。
在人生電池圖理論下,我們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當成一塊不能再次蓄電池,過完了,過去的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每個人一定要不斷地反復問自己:我生命的有效周期到底還有多長時間。這個患考以及自問自答的反思,最好每周進行一次。不要等到每年年底或者年初的時候,臨時抱佛腳,才意識到時間不夠用。因為你必須知道,自己還可以拿多少時間,或者說多少小時來實現(xiàn)夢想。尤其是如果夢想遠大的話,就需要去擁有實現(xiàn)夢想的時間基礎。
大多數(shù)人在年輕的時候,會有大把大把的可支配時間或者可控時間,比如90后或00后,每一天他們的精力會非常充沛,他們的體力消耗也不會太快,沒有太多的煩心事,老婆、丈夫、父母、子女這些問題統(tǒng)統(tǒng)不用去考慮。他們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現(xiàn)在就是練就人生硬本領最好的時間。
可人往往就是這樣的物種,他的意識發(fā)育成熟速度,往往遠遠落后于身體。也就是說,你現(xiàn)在空有體力和大把空閑時間,卻不知道該怎么用,該朝著什么方向努力。等你慢慢步入30歲、40歲、50歲的時候,你開始懂了,想明白奮斗的重要含義了,可是身體、精力以及家庭狀況卻不允許你去奮斗了,你往往沒有時間修煉你的硬本領了。30歲以后,不論是男生、女生,體力、精力都非常有限,動不動就缺覺,而且每天單位有一堆煩心事,家里面時不時還會出狀況。
所以,職場硬本領要在人生早期就開始進行練習,一般來說,練習職場硬本領,如果想達到精通,你只能通過10000小時法則達到。無一例外,任何人想成為某一領域?qū)<遥夹枰D苦的付出,但是這種付出需要掌握技巧與方法。這就是大家覺得10000小時很難,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入手,或者覺得自己淺嘗練習過,但沒有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標是最重要原因。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